-
- 日本和歌的美學特征(作者:邱紫華)
-
在日本的文學史著作中,“詩”、“歌”經常相提并論,但它們是兩個概念。“詩”是指漢詩,即用漢語并按照中國詩歌的規范寫作的詩;“歌”指和歌。和歌原本是日本最古老的民俗活動中的口頭文學形式,它最早的形態是原始時期男女相悅相戀時所進行的“對歌”(日語中稱之為“歌垣”)。這種民俗一直保持下來,平安時期的貴族男女在結婚之前也要進行和歌贈答;平安時期以后,這“對歌”發展為“和歌比賽”即“賽歌”(日語中稱之為“歌會”),并由此發展為“和歌連句”(又叫做“連歌”)的詩體。中國詩歌傳入日本后,日本文人主要以漢語寫詩,稍后才有日語書寫的詩歌出現,用日語寫作的詩被稱之為“和歌”。在古代的日本,這兩種詩歌形式總是相互影響、彼此滲透,但漢詩對和歌的影響更大,更強烈。日本的漢詩作品總集《懷風藻》編成于公元751年(孝謙天皇時期的天平勝...[詳細+]
- 2011/03/30 11:26:07
來源:網絡 編輯:中國當代藝術網
- 原始思維與印度美學的不解之緣(作者:邱紫華)
-
原始思維是人類早期共有的思維形式。在歷史的進程中,有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和文化傳統中長期保持著這種思維形式,有的民族在發展理性思維的過程中則逐漸淡化了這一思維形式,前者如印度、中國等東方民族,后者如希臘民族。原始思維對印度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形態有非常深刻的影響,這一影響表現在美學觀念方面,就是它導致了印度美學的若干重要特點的形成,例如印度美學的
“靈肉雙美”的特征、強烈的主體性特征、印度美學所追求的“韻”和“情味”品格,以及印度藝術的象征性、想象性、意會性、主觀性等特點,可以說都同原
始思維方式有密不可分的關系。原始思維同印度美學、藝術之間互動互滲,互相纏繞,從而決定了印度美學的獨特品格。
對于“原始”一詞,歷來存著不同的理解而發生歧義。不少學者認為“原始”一詞是用來表達遠古時代的人類的...[詳細+]
- 2011/03/30 11:25:34
來源:網絡 編輯:中國當代藝術網
- 美感的形成原理
-
- 2011/03/30 11:23:24
來源:網絡 編輯:中國當代藝術網
- 耀州窯
-
- 2011/03/30 11:20:44
來源:網絡 編輯:中國當代藝術網
|
-
-
-
-
|